展覧

羅懿君:海之味

海之味_修_resized_110.jpg

海之味_修_resized_600.jpg

新聞稿下載:
羅懿君 Yi-Chun Lo_海之味 Taste of Ocean_新聞稿.pdf


展覽日期 Dates|2018. 07. 07 - 2018. 09. 01
開幕時間 Opening Reception|2018. 07. 07 15:00
展覽地點 Venue|台北日動畫廊 galerie nichido Taipei


台北日動畫廊很榮幸推出藝術家羅懿君(1985-)於畫廊首次個展「海之味」,透過日曬香蕉皮製成的系列作品,講述全球化下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生命經驗。

羅懿君的創作以現地製作、雕塑及裝置為主,自2012 年開始她陸續赴美國、日本、荷蘭、印度等地旅行駐村,異地的文化生活機驗,促使藝術家更加關注全球化下的環境、社會與經濟現狀。2013於日本駐村期間,羅懿君開始發展以日曬香蕉皮為媒材的創作,藉此重探台日貿易史及全球化對在地經濟的衝擊,並以此作品獲得 2015 年高雄獎首獎。同年她再次以香蕉皮創作一系列包含大型裝置的作品〈航向未知的家〉,討論國際難民與政經議題,分別於日本青森國際藝術中心《航行與軌跡》(青森,2015),台北日動畫廊《遠行的你》(台北,2017),及台中台灣國立美術館《2017亞洲雙年展:關鍵斡旋》(台中,2017)展出。

此次個展「海之味」藝術家延續去年於畫廊群展呈現的〈航向未知的家〉系列作品,展示30位跨海來台的移工肖像與數件和移民及政經議題相關的日曬香蕉皮創作,同時邀請長期關注羅懿君創作的藝術家暨藝評艾婕音女士撰寫專文。台北日動畫廊邀請觀者探索藝術家如何將自己與移工互動交流的過程賦予具體的形貌紀錄,藉由這個充滿感官與故事的展覽,閱讀不同人生甘苦的滋味與風景,思考同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曬香蕉皮與跨海移工的肖像:羅懿君個展「海之味」


文/艾婕音(藝術家及藝評人)

羅懿君於台北日動畫廊個展「海之味」,以日曬香蕉皮呈現30位台北移工肖像,以及數件和移民及全球經濟相關議題的大尺寸裝置。羅懿君1985生於台北台灣,2010年取得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碩士學位,作品廣泛於台灣各地展出。近幾年羅懿君旅行各國,透過駐村計畫拓展她的藝術實踐,她曾赴日本、印度、荷蘭與美國駐地創作,這些異地文化的生活機驗,促使藝術家更加關注全球化下當代環境、社會與經濟議題。


羅懿君自2013年在日本駐村時,首次開始以香蕉皮製作立體裝置。她發現許多日本人認識台灣,是因爲台灣是日本食用香蕉的主要輸出國,而且在20世紀初期是出口香蕉的大宗。此種連結台日的特殊關係,促使羅懿君開始探究香蕉的貿易史,並進一步在駐村成果中,以1950年代台灣農民捆裝香蕉運往日本販售的歷史性影像,做為第一件日曬香蕉皮作品(圖1)。2014年,她在美國麻薩諸塞州阿克頓鎮的當代藝術中心(Contemporary Arts International in Acton, Massachusetts)※1駐村時製作了〈香蕉正義〉(圖2),其中包含三件更大的香蕉皮裝置。羅懿君在不斷研究全球市場與國際水果貿易商的過程中,意識到「香蕉被認為是對人類身體最有益的水果,但諷刺的是,它同時也是全球經濟與社會正義體系中,最具爭議的作物。」羅懿君的作品「全數由回收香蕉皮---- 一種最為平凡謙卑、每日皆可取得的日常水果製成,藉以呈現農民、工人、尋常人家面對主流意識形態如全球化、資本主義及專政獨裁的拉扯與抵抗。」※2 2015年,羅懿君在日本青森當代藝術中心駐村的展覽《航行與軌跡》(圖3)當中,再次以香蕉皮作為主要創作媒材,回應當下發生的各種難民與全球移民議題。在一系列名為〈航向未知的家〉的作品當中,她刻意將象徵難民船隻的作品懸掛於展示空間,以反應難民、移民和跨越邊境的人群所遇到各種嚴苛而不人道的生存處境。


在2018年全新創作的系列作品「海之味」,羅懿君將她的關懷轉移至台灣移工,這些移工同樣因為全球化潮流遠渡重洋來到台灣。這些新的香蕉皮作品奠基於她前期對移民、難民與全球貿易的關注,以及她對移民與難民在海上航行面對各種困境與考驗的深入研究。正如同羅懿君提到:「回到家鄉定居之後,我發現身邊有越來越多移工,尤其是來自東南亞從事看護工作的人,幾乎生活在每一戶台灣民家。這些移工多半隻身來到這裡,並且常常在不友善的環境中工作,我認為這是重要且身在台灣必須面對的課題。我覺得自己應該透過創作多討論這些移民,也因此將之前對難民的研究,轉移至這些在台的移工朋友。」※3


此次展覽作品主題圍繞台灣移工的生活經驗:他們多半來自東南亞國家,像是印尼、菲律賓、越南和孟加拉。移工來到台灣這個相對優渥的鄰國工作,藉以獲得更高的報酬寄回家鄉,提供家人更好的生活。許多移工往往以低廉的酬勞超時工作,工作職務多半為看護、管家或工廠工人。他們透過仲介方式來到台灣,在極少的資源及幫助下,獨自生活於繁忙如台北這樣的大都會,努力嘗試適應截然不同的文化。羅懿君自海外駐村計畫返回台北定居後,每週日下午固定前往台北新公園,與休假時間聚集的移工們聊天交流、分享食物。羅懿君會詢問移工是否可以為他們繪製肖像,並在作畫過程中邀請他們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在談話結束、肖像畫完成,以及人生故事被藝術家小心註記在紙張背面以後,羅懿君會送上一根香蕉給移工朋友作為答禮,有時她會拿回他們吃完的香蕉皮置入自己的創作,而原先繪製的肖像以及他們的故事,也被她同時保留下來。


羅懿君將這些畫作帶回自己的工作室,並以此為素材創作一系列香蕉皮肖像與裝置作品。有時她描繪的是單人的輪廓,有時則勾勒出群體交流的樣貌,這些移工的臉龐正如因日曬而變黑的香蕉皮,其召喚的不只是生命本身的短暫,還有香蕉種植背後所指涉的大量勞動,以及全球經濟對於工人的剝削。羅懿君的香蕉皮肖像促使人們重新關注這些在台移工個體的生命經驗,也引領我們思考移工在歷史與當代全球經濟體系下的嚴苛處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覽中,羅懿君以香蕉皮仿製了一艘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這艘懸置於展覽空間的船隻,象徵台灣、東南亞與歐洲之間國際貿易,以及前往異地旅途中必然遭遇的困難與風險。事實上,台灣和東南亞在歷史、經濟與地理層面有著緊密的關係,早自明朝開始,人們便因從商與貿易頻繁來往東南亞。17世紀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事業體,擁有上百艘船隻,上千名員工,數十個亞洲分支,以及六間位於荷蘭的專門辦事處。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總部位在巴達維亞(今日的雅加達),並於台灣台南設立熱蘭遮城,使得台灣成為全球貿易史中連結東南亞的重要節點。透過這個新系列關於台灣移工的香蕉皮作品,羅懿君企圖呈現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從溯及政治與經濟史的面相,討論當今香蕉作物和國際水果貿易商的壟斷情形。


香蕉皮作為雕塑材料並不尋常,也因為這樣的特殊性,使得人們很容易受到作品當下強烈的感知魅力與視覺美感吸引,而忽略作品背後隱含的深層議題。當觀者進入展場,首先會被眼前藝術家以黑色線條創造的巨大空間所襲擊,接著,各種感官會在香蕉隱隱腐化的甘甜氣息,以及其有機粗糙的質地召喚下逐漸甦醒。我們可以說,羅懿君的藝術實踐絕非偶然,而是經過仔細營構與設計的過程:她有意識地使用光影效果,並且思考裝置作品與展覽空間可能創造的互動關係。此次作品使用的香蕉皮,皆是羅懿君獨自在台灣強烈光照的日子裡,於工作室頂樓手工鋪曬,再用網子小心存放直到完全乾燥為止製作而成。這個日曬風乾的漫長過程,使得香蕉皮能夠得到完好的保存,同時也將水果經乾燥過程後所剩的甘甜餘味鎖在成品裡面。完成乾燥後,羅懿君會以無酸黏膠接合香蕉皮以予以定型,並在作品表面用生漆覆蓋,除了作為天然的保護媒材,生漆也賦予作品特殊的光澤,以及更為暗沉內斂的色調。


羅懿君充滿張力的藝術作品拓展了我們的視野與限制,她不只呈現使用有機媒材創作的嶄新可能,更透過此作物探索當代的移工與難民問題,國際貿易的歷史故事,以及當下全球各地對於工人的剝削。


※1:http://www.contemporaryartsinternational.org/event/artist-in-residence-from-taiwan-lo-yi-chun/
※2:http://artradarjournal.com/2014/12/05/taiwanese-artist-yi-chun-lo-talks-bananas-and-economics-interview/
※3:與羅懿君於2018. 06. 06電子信件訪談的節錄。


R2015_Lo_worksample#6_resized.jpg
圖1 image 1
芭娜娜 • バナナ • Saging (Banana in Taiwan, Japan and the Philippines)
羅懿君 Yi-Chun Lo
2013, dried banana peels


1_PwkT07bGlznjYldFr28OUA_resized.jpg
圖2 image 2
香蕉正義 Banana Justice - The Drama of Global Trades and Riots
羅懿君 Yi-Chun Lo
2014, dried banana peels


Voyage-1_resized.jpg
圖3 image 3
航向未知的家 Voyage to the Homeland
羅懿君 Yi-Chun Lo
2015, dried banana peels and mixed media

© galerie nichido